在炎热的七月,我踏入三亚市吉阳区的博后村,感受到了“热度”的真实。这里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村里的民宿家家火爆,而村民们也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忙碌着。
这种“热度”不仅体现在欣欣向荣的乡村风景中,也反映在越来越厚实的乡村振兴成果中。
展厅里的博后村村民收入表格记录了从2012年到2022年的人均年收入,5200元到29500元的数字让人眼前一亮。这10年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长了4.6倍。
“这些收入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显示了乡村发展的火热程度以及村民生活的红火程度。”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邵晶充满自豪地说道。
这10年,是博后村从“脏乱差”到“白富美”逆袭的10年。
“以前,博后村是一个落后的黎族村庄,每逢台风季节,村里都会被海水倒灌,土地严重盐碱化,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村的集体经济仍然是一片空白。”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回忆道。养猪是村民的另一种选择,但由于缺乏科学喂养技术,村民们的收入并不可观,整个村庄还沦为“环境差等生”。
博后村寻找解决之道: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乡村,并发展民宿产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博后村紧邻国家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如果能够发展适合村庄实际情况的产业,就能吸引并留住一部分游客。”苏少洪说道。
2017年,是博后村实现“脱胎换骨”的一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将博后村就地改造为5A级美丽乡村,大力推动治理村道和臭水塘等整治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的“颜值”不断提升,同时也夯实了发展的“根基”。
同时,博后村村民的“幸福账单”中增加了一项收入来源——民宿产业。2016年至2017年,博后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跨越式增长,从9700元增长到16110元,增长了66%。
美丽乡村建设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吸引了看好博后村发展的投资者纷纷涌入,也让不少村民跃跃欲试。
曾在外地漂泊的村民谭中仙投入了全部家当回乡创办民宿,第二年就赚回了本金。看到这一情况,村民蒲朝山和妻子决定借遍了亲朋好友,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获得了一笔贷款,也开起了民宿。“今年春节期间,民宿客房爆满。”蒲朝山兴奋地说道。
各式各样的民宿成为博后村的“流量密码”。目前,博后村拥有61家民宿,共计1863个客房,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
民宿产业聚集了人气,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午饭时间,我被香气吸引进了博后黎家餐饮店,老板娘符少景热情地招呼着客人。2017年,符少景和丈夫卖掉家里的猪,投资20万元开了一家早餐店,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本钱。之后,符少景夫妇听取客人的建议,再次投入资金,将早餐店扩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餐饮店。“今年春节期间,店里平均每天营业收入超过7000元。”符少景自豪地说。
博后村的夜晚同样充满活力,民宿驻唱歌手献唱的歌声和特色小吃散发的热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夜景。返乡发展的“90后”姑娘符阳与家人开了一家“一家人海鲜烧烤”摊位。她一边整理摊位,一边说道:“旺季时,一个晚上五六十张桌子都会座无虚席。”
住在博后村,吃在博后村,依靠民宿产业,博后村掀起了乡村旅游消费的“双重奏”,使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仅在2022年,全村民宿共接待游客29.3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达5542万元。
“我们要将博后民宿群打造成三亚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苏少洪表示,博后村正在制定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计划于8月发布,并计划引进两三家全国知名民宿品牌,增加黎族文化、本地美食、乡村体验等特色业态,以持续为村庄的“幸福账单”增添色彩。
博后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宿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吸引投资和创业者等,都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博后村通过打造美丽的乡村风景和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为乡村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家们应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挖掘乡村的资源潜力,开发独特的产业项目,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村民们也应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劳动力,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提高自身收入水平。
博后村的成功故事鼓舞着无数乡村的发展者和改变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只要发挥优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乡村振兴的希望将不再遥远。
博后村的蜕变,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它不仅是一个个美丽乡村的缩影,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典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民宿产业的发展,博后村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更多的乡村能够借鉴博后村的经验,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共同创造美丽富饶的乡村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