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12-27 07:47 浏览:12409 次
绍兴,因着浙东运河的蜿蜒而生,也因河水的润泽而繁荣。这条具有生命力的运河如同一条韵律悠扬的音符,穿越着绍兴的大地,每座桥、每扇闸门都在等待着探索者的发现。
运河的润泽,不仅温润了绍兴的每一片土地,也滋养了这座城市丰富的经济和深厚的人文。绍兴,素有“桥乡”之称,水网密布,700多座各式各样的古桥连接着街道巷陌,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卷,步移景异。
浙东运河,是浙江东部运河的中枢,既是浙东运河的源头,也是连接东西的关键纽带。每一艘往来于宁波和杭州之间的船只,都会穿越这段运河之路。
一天的早晨,我们顺着运河的流向抵达浙东运河文化园。这片占地25万平方米的文化园犹如一个露天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浙东运河的过去和现在。
站在运河的桥上,眺望远方,无尽的河水延伸至天边。两岸的古老台门、石柱刻石、古亭和闸石,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在不远处的高架桥上,各式各样的车辆疾驰而过,与运河交相辉映。坐在河堤上,聆听流水潺潺,仿佛能感受到“白玉长堤路”、“无水不连天”的意境。
对岸的村庄里,新建的小洋房与运河的小支流相伴,村民们在午后静静地散步。鲁西村的老人戴永利,曾经在运河里畅游,回忆起那个时代,他分享说:“运河里曾经有很多船只来往,无论是去西兴还是柯桥,都需要乘船,而拉纤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文化园旁的古运河已经被改造成了浙东运河园和浙东运河博物馆,为游客详细展示了这条运河的丰功伟绩。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东运河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这段千年运河的历史沿革。
我们步入浙东运河博物馆,正巧碰到导游正在向几个游客团队解说。大家聚集在浙东运河水利形胜图雕塑前,对这幅宏伟的运河景象赞叹不已。
博物馆内,展示了浙东运河不同历史时期的河道演变,以及两岸人民智慧的闪耀点。浙东运河在杭州、绍兴和宁波的发展演变,以及人们如何利用和保护这片河道都得到了详尽呈现。
众人在一幅“万牛回首”场景模型前停下脚步,仿佛时光倒流。过去,为了航运,人们在水位差异较大的地方设置了堤坝,通过健牛拉纤将船只从河里拖过堤坝。即便是为了减小船底与堤坝泥土之间的附着力,人们也会在过坝的地方泼水或铺设光滑的毛竹片。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绍兴三江闸”水利工程模型,这座由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大型挡潮排水闸,共设28孔,具备“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的功能。尽管如今已被曹娥江大闸所替代,但这类宏伟工程在运河上却数不胜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绍兴,又有着“桥乡”的美誉。在众多古桥中,最为独特的当数“八字桥”。
一天下午,我们踏上八字桥的台阶。桥面上青苔和野草丛生,投下的倒影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桥头晾晒着两岸居民的被褥,屋檐的瓦片上摆着晾满萝卜干的竹篾。进入八字桥历史街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一片桃花源。
远眺四周,八字桥成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两座形似八字的石桥组合在一起,形成四个出口。这种设计使得在不改变绍兴城内布局的情况下,道路连接四方,水势贯通南北,使得周边居民能够通过八字桥进行往来和贸易。
白墙黑瓦的建筑沿着运河一字排开,江南画卷由此展开。中午时分,空气中飘着臭豆腐和冬腌菜的独特香味。在老电灯的微弱光线下,一位爷爷在土灶上清炖着鸡,奶奶在门口的简易泡沫纸箱里剪下自己种的小葱,将翠绿的葱花撒入鸡汤,弥漫着冬日的美好氛围。在家门口的院子里,孩童们在篮球架下嬉戏,偶尔拿着渔网相互追逐。青石小巷中,山茶花盛开,为这个宁静的小镇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以前河里船很多,有鱼、西瓜和蔬菜,过年时还有年糕和粽子,是流动的。我们听到他们的号子,就提着篮子出去,在河边一招手,告诉他们要多少,船就在岸边停下。”一位老人在院子里回忆道。
八字桥两岸几乎没有农田,六七十年前,绍兴、钱清等地的农产品都是农民亲自拉船通过浙东古运河叫卖,形成了“生鲜当日达”的局面。
“一块石头就有两吨多重!”传统的砂石等建材随河而来,为两岸的房屋和商铺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八字桥下,石壁上留下的纤绳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记录着当时商市繁忙的河上景象。
曾经是绍兴越城主要水道之一的八字桥,如今已经恢复了宁静。有游客在桥头找到最佳位置,用无人机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古老的桥梁结构和纵横交错的水道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回响。一对游客夫妻在八字桥乌篷船码头听着船夫介绍八字桥的古老和现代,尽管方言时常让他们听不懂,但仍能从船夫的吆喝声中感受到古运河的生气和活力。
65岁的船夫陈国荣自称“在水边过了一辈子”,十五岁起就在河道里捕鱼,然后沿着河流售卖。如今,他划着乌篷船欢迎各地游客,船在河面上穿行,落叶在水面上飘荡,展示着八字桥的生机。两岸的名人故居隐身在普通的房屋之间,船夫的桨声在这座充满历史的桥梁上回荡。
沿着运河的脉搏,穿越时光,绍兴的运河与古城的律动越发清晰。